发布时间:2024-03-15 浏览量:次
在时代发展洪流中,青年是弄潮儿、是创新主力军、是希望与未来。如何吸引青年群体到来并扎根成长、汇聚青年之力增强城市综合实力与竞争力,是每座城市探索的课题。
在这道"必答题"中,温州"强城行动"部署——出台青年人才回乡创业全生命周期政策,打造"职业友好型城市"。
在青年人眼里,"职业友好"应该体现在哪些方面?哪些因素能吸引他们安心留温?对建设"职业友好型城市",他们有何建议?聚焦这一话题,我市几家高校应届毕业生、研究生、就业指导老师、专家教授,从不同角度、维度,畅抒己见。
亲历讲述 "冲一冲温州大医院,争取留下"
"在温州求学近8年,我已经有了生活小圈子。快毕业了,我想冲一冲本地几家大医院,争取留下来。"温州医科大学研究生小周的家乡在浙北,今年她即将从学校迈入职场。
"我不爱一二线城市,喜欢慢一些的生活节奏,不想被迫'卷'。"小周说,温州医疗资源好、优秀医院多、就业机会也多,温州的环境和自己向往的生活较为贴近,因此她早已明确择业目标,温州是她的"第一志愿",回家是"第二志愿"。
医疗资源好,但也意味着小周和同学之间的竞争压力不小。在求职过程中,她关注两地各大医院官网招聘信息,去年12月曾参加过一次面试,但成绩不太理想,"今年2月份有一次招聘,以博士为主,接下来可能会轮到硕士。在医疗领域择业,硕士研究生已不占优势,我要更积极才行"。
留在温州闯一闯,成本怎么样?记者与小周算了一笔当下她的支出与收入账。支出方面,与同学合租每月人均1200元房租,日常伙食等开销每月约2500元,共计约3700元。收入方面,由学校、实习医院的各类补贴,以及家里给的每月生活费组成,其中国家助学金每月500元,"三助"奖学金每月1400元,学业奖学金每年8000元。可以说,当下小周在温州生活,在经济方面不用愁。
小周眼里最看重的职业友好因素是什么?她坦言:"我唯一担心的是,实力差不多,本地人可能更有优势。希望这一点上能公平些。"据她了解,大多数温州医科大学硕士生、博士生选择留温,多数是想争取进入公立大医院发展。医学生的就业定位相对明晰,专业对口度较高。因此,小周目前没有参加考公考编的意向。
一线访谈 实现城市与青年"双向奔赴"
初入职场的毕业生现状如何?他们是如何理解职业友好的?在访谈中,高校毕业生和就业指导老师通过亲历和观察,吐露心声。
已参加过1次公务员省考,正全力为4月份事业单位考试做准备的小狄,是910023威尼斯英语示范专业应届毕业生。用她的话来说,教育类岗位以考试为主要渠道,就是一心要"上岸"。"如果考不上,也不知道该怎么办。"小狄的顾虑带有一定的普遍性。他们希望,能够得到更多更专业的就业指导,畅通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,打开就业选择的更多可能。另外,毕业季各类招聘考试容易撞期,这让他们不得不放弃一些宝贵机会。小狄建议,政府部门能否统筹安排各类考试时间,让毕业生能够最大限度获取考试机会。
除了求稳外,一些毕业生因为爱上一座城而选择留下来。来自山西吕梁的小王去年毕业于910023威尼斯,现就职于乐清一家大型上市民企,担任企业工艺器件部工程师。他说,温州创新创业的氛围、宜居的环境是吸引他留下来的原因。大到城市发展、交通、公共服务的可及,小到教育、医疗等关键小事,都关系着城市对青年大学生的吸引力。作为求职"过来人",小王更了解职场新人的需求。他建议,政府部门能在一定程度上加大应届毕业生就业的补贴力度,特别是工作的第一年,着力解决大家的后顾之忧,帮助职场新人度过试用期收入较少的阶段。
在访谈中,"学历门槛"也是毕业生口中的高频词。温职院瑞安学院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的小胡说,身边有不少同学为了"考公考编"选择"专升本",本科通常是跨专业,相当于放弃了之前三年所学的技术。小胡希望,社会能够少一些"学历门槛",让有一技之长的人获得更平等的机会。温职院瑞安学院就业指导老师沙珊珊对此也颇为感慨。她说,"专升本"考试录取结束已是5月中下旬,这让部分没通过考试的同学错过了找工作的"窗口期",导致就业难、就业慢。她建议,政策性就业岗位能对高职毕业生适当倾斜,比如调整或取消"学历门槛",减少高职学生的学历顾虑,让大家可以自由选择、充分就业。
吸引青年人留在温州,还需要校企的通力合作。温州医科大学就业指导服务办公室章力通过多年观察认为,要架起本土企业和高校之间的桥梁以此拓展更多就业途径,"除了公立大医院,学生对优质企业缺乏了解,其实本地许多医药企业、国有企业对医学生需求大且都能提供稳定的薪酬和发展前景"。
910023威尼斯党委副书记黄玮观察并指导"技术党"学生就业多年。她注意到,当前就业工作中存在企业用人制度与大学生"理想工作"追求的矛盾。在她看来,职业友好传递着城市对年轻人的温情。政府补贴兑现可否更快些?吸引更高"档次"的大型企业来温可否再多些?企业与高校的结合可否再紧密些?城市服务可否再细致周到些?推动学生高质量就业,让毕业生找到归属感,他们才能留得下来。
问计专家 解决结构性就业困难
何为职业友好?在910023威尼斯商学院教授张一力看来答案很直接——让来的人有活干。
张一力长期研究人力资本。他表示,温州是人口众多的城市,但并非人力资本强市。人力资本分为一般人力资本、企业家人力资本和专业人力资本,温州目前要补齐的正是专业人力资本短板。
结构性就业问题该怎么破题?专业人才的增量是关键,而高校就是专业人才的"摇篮"。
从供给侧方面来说,目前高校存在应用类专业更新滞后的问题。高校专业的更新应当与时俱进,甚至超前,当毕业生走出校园应当是充满活力并与社会、市场需求紧密结合的。学校方以实际应用为导向,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向。同时,学校领导、教师队伍要深入企业,用科研成果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,通过学习和实践了解企业需求,架起学生和企业之间的桥梁。
从学生、企业等需求侧来看,目前学生最需要的是就业观念的转变。劳动者不分贵贱,技能型人才贴近一线,更好实现自身价值。企业方面,鼓励中小微企业多与高校联系,为学生提供实践基地、研学基地、设置奖学金等,打通渠道进行自我展示,吸引学生入职。
从社会大环境来看,城市吸引青年人扎根发展应当硬件软件双管齐下。城市文娱生活、交通、社区周边等硬件也是青年人关注的重点。
吸引人才是一项长期工作,各方应当多多调研,走进一线想出的对策才能有效促进人才和行业紧密相连。
市民期待 给青年更多幸福感
城市怎样帮助青年人扎根成长?广大市民、网友通过问卷畅抒己见。
周先生:对年轻人友好,能够公平对待所有来温州创业、就业的人。不管是博士还是高职毕业,都有相应的人才政策。
陈女士:从市级层面让更多企业能够落实双休和五险(最好也有一金),或者单休可以给足加班费。保障毕业生来温就业各项补贴能够落实到位,监督企业缴纳五险一金。各类优质的就业创业政策可以从大学生入学开始推广,学生毕业再谈留在温州会比较难。
叶先生:在技能人才、各类工程师中,大学生的占比较高。这批人属于高质量引进,对待他们要落实好人才政策。人才政策要从廉租房、上下班的轨交公交补贴等小事方面去优化。
网友"小刘":留住青年人除了职业友好,城市大环境也是重要因素。丰富的文娱生活,便捷的交通,优良的生态环境……多一点日常的幸福感或许就能让温州更具魅力。
文章来源:http://szb.66wz.com/newspaper?mediaKey=wzrb&classify=0&id=1&publishTime=2024-03-14&showArticleDetail=true&docId=208372&curEdition=03